在准备考谘商所的日子,我习惯在熟悉的一切事物中找答案。
未来作为一名心理师,最大的使命就是帮助个案找出他们生命中的答案。
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和好友每周都会进行一到两次的谘商演练,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sE,试图从那些错纵复杂的生命故事中,找出能帮助对方豁然开朗的解答。
我们扮演过和男友吵架的nV孩、放心不下患有忧郁症的家人的大学生,对未来感到迷惘的研究生,或是渴望自由的高中生。
人生来来去去总是有许多角sE。我们像是不断答题的学生,写完一张又一张的试卷,和名为命运与社会的老师对答案。如果答案错了,我们就得重来。
为了让自己的谘商演练更加真实,我决定亲自走进谘商室,成为个案的一员。刚开始的我,怀着寻找解答的心情走进去,想知道自己为什麽焦虑、为什麽悲伤、为什麽总是不快乐。可是在一周又一周的会谈中,我才慢慢明白:心理谘商,不是为了「找出答案」,而是让你学会与那些没有答案的时刻共处。
我发现,原来我生命中有很多打不开的结。心理师不会帮你剪断或拆开这些结,而是陪你一起看着它,然後轻声问你:这个结是从什麽时候开始存在的?你怎麽看待它?你愿意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它吗?
有一次,我谈起过去的忧郁经验。我说:「好像只有我够不幸,才有资格悲伤。不然别人会说我只是矫情。」
心理师问我:「你觉得悲伤真的需要资格吗?」
我一时语塞,只能低声说:「因为大家都这麽说,而且我相信每件事的背後一定有原因,那个原因应该就是解答。」
但那天之後,我开始怀疑,是否真的每个悲伤都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?如果没有理由,我就不被允许哭泣吗?
透过谘商,我逐渐学会了,一个更温柔的练习:不是b自己解开每个问题,而是学会在不安中深呼x1,在矛盾里安静地坐下,在混乱中仍愿意温柔地看着自己。